──這是十年前我自行架設的《劉還月的避秦山》網站上的守護精靈
年輕時,讀《山海經》,就被那各式各樣,種類繁多的鬼靈精怪所吸引,因此在寫〈戲曲人物誌〉系列報導(後來結集為《闇瘂鶴鳴》,交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)時,就曾借《山海經》中的精靈為引,可惜寫作計劃無以持續,很快地也就結束了和精靈相處的美好歲月。
而今,既然以「避秦山」獨立於世,當然要有獨立的防衛系統,才能固守山林,也因此,我們特別向《山海經》,借了四、五十位精靈,請祂們輪流守護避秦山上的一草一木,為了感念祂們的辛勞,特別將眾神將的來歷及職司,分別介紹如下:
狌狌
《山海經.南山經》說:「招搖之山…,有獸焉,其狀如禺,而白耳,伏行人走,其名曰狌狌,食之善走。」
狌狌也就是猩猩,是所有的神獸中,能夠像人一般直立行走,且懂得用手抓食的動物,甚至被認為是人類的遠祖;只是因為傳說中的猩猩善走,因此在人類古老的觀念中,便有吃了猩猩之肉便善走之說。
類
《山海經.南山經》說:「亶爰之山…,有獸焉,其狀如貍,而有髦,其名曰類,自為牝牡,食者不妒。」
類有虎的身形,卻長了一張人臉,整體造型相當威猛,最特殊的便是雌雄同體,能夠自行交配,因此民間傳說認為,如果能吃到類的肉,就再也不會有妒忌心。
猼訑
《山海經.南山經》說:「有獸焉,其狀如羊,九尾四耳,其目在背,其名曰猼訑,佩之不畏。」
傳說中頭長雙角,左右有四個耳朵,雙目分別長在背後兩側,共有九條尾巴的猼訑,最特別的是民間傳說,認為如果人披上這種神獸的皮,就再也不會感到害怕了。
鴸
《山海經.南山經》說:「狀如鴟,而人手,其音如痺,其名曰鴸,其鳴自號也。」
鳥身人面,連雙腳都像一雙人手的鴸,相傳是丹朱的化身,丹朱是堯的兒子,堯把帝位傳給了舜,被放逐的丹朱不服起兵相抗,失敗後投身南海而死,終而化身為鴸。
彘
《山海經.南山經》說:「浮玉之山…,有獸焉,其狀如虎,而牛尾,其音如吠犬,其名曰彘,是食人。」
彘到底是什麼?按字面解釋,是豬的別稱,以外形來看,像猴子,又像老虎,但在傳說中,卻是一種水怪,會吃人,且會引來大水。
瞿如
《山海經.南山經》說:「禱過之山…,有鳥焉,其狀如鵁,而白首三足,人面,其名曰瞿如,其鳴自號也。」
這是《山海經》中,常見的人面鳥之一,但在歷代的繪本中,卻出現一頭三足或者三頭二足之別,不管那一種才對,類似的禽鳥,都是先人的想像世界中,不可或缺的神鳥。
九尾狐
《山海經.南山經》說:「青丘之山…,有獸焉,其狀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嬰兒,能食人,食之不蠱。」
如果按照《山海經》的說法,九尾狐本身雖然是食人的野獸,但如果吃了祂,便不必再怕毒害入侵,也因此,這種長有九條尾巴的神獸,也就成了亦善亦兇的奇特動物。
西王母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…玉山,是西王母所居也;西王母,其狀如人,豹尾虎齒,而善嘯,蓬髮戴勝,是司天之厲及五殘。」
原來西王母就住在玉山,但此玉山可不是台灣的玉山,而在崇吾之山的西方數千里之遙,祂的樣子也多變,有的說像人,有的卻說是獸,更重要的則是祂的職司,民間向來認為如果能夠吃到祂的壽桃,便可以長命百歲,事實上,祂管的可是上天的災厲,以及五種刑剋的殘殺之氣。
陸吾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崑崙之丘…,神陸吾司之,其神狀,虎身而九尾,人面而虎爪,是神也,司天之九部,及帝之囿時。」
陸吾的長相相當奇怪,大多是說長了九條尾巴,也有說是長了九個頭,重點在於「九」這個極大極陽之數,因此才有資格守護黃帝的帝都,甚至還兼管天界的九域,可見祂的重要地位。
英招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槐江之山…,神英招司之,其狀馬身而人面,虎紋而鳥翼,徇于四海,其音如榴…。」
英招的身體,雖然結合了人、馬、鳥、虎等動物而成形,卻是槐江山的山神,又有說是黃帝所設的懸圃牧場掌理神,不管那一個最可信,英招實為少數有能力悠遊海、陸、空三界的神明。
魃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剛山…,是多神魃,其狀人面獸身,一足一手,其音如欽。」
神魃雖為山神之一,卻是一隻腳的山魈,屬於魑魅魍魎之類的精怪,也就是厲鬼的化身,若人不幸遇到,不亡也病。
天狗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陰山…,有獸焉,其狀如貍,而白首,名曰天狗,其音如榴榴,可以禦凶。」
天狗長得像貓,連叫聲也像貓叫,但祂的食物是蛇,向來是民間信仰中,用來禦凶避邪,禳災除害的祥獸,因此,民間有祭天狗消災之俗,特定用紙錢中,更有專門燒給天狗的天狗錢。
肥遺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太華之山,削成而四方,其高五千仞,其廣十里,鳥獸莫居,有蛇焉,名曰肥遺(古文需另加虫字旁),六足四翼,見則天下大旱。」
肥遺本就是一種毒蛇,只要祂出現的地方,不只天下將大旱,更被認為是災禍之兆,許多文獻都有「肥遺為物與災」之類的記載。
駮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中曲之山…,有獸焉,其狀如馬,而白身,黑尾,一角,虎牙爪,音如鼓音,其名曰駮(音ㄅㄛˊ)。」
駮也叫做茲白,《爾雅.釋獸》中說:「駮如馬,倨牙,食虎豹。」,駮的食物竟然是虎豹,可見祂的威猛,漸漸地也就成了民間信仰中,可禦兵災,避血光的祥獸。
孰湖
《山海經.西山經》說:「崦嵫之山,…有獸焉,其狀馬身而鳥翼,人面蛇尾,是好舉人…。」
這種人面獸身的精靈,守在崦嵫山上,似乎對人們還相當親善,郭璞的《山海經圖讚》說:「孰湖之獸,見人則抱。」